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雪龙2”号:国产科考船极地破冰
时间:2023-11-05 02:45:13 | 发布人:米乐m6安装包

  2020年2月8日,“雪龙2”号实施南极长城站卸货作业。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作为一艘智能化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有着多项技术创新:搭载双向破冰技术,可以在1.5米厚冰层中连续破冰前进,可原地360度自由转动,装备各种国际先进的海洋和考察设备,可执行多样化科学考察任务。

  5月6日,历经5个多月的极地考验,“雪龙2”号靠泊上海外高桥港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顺利“回家”,这也标志着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

  历时179天、总行程3.6万余海里,这次南极考察也是“雪龙2”号首次单船执行环南极考察任务。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

  作为一艘智能化的极地科考船,它有着多项技术创新:搭载双向破冰技术,可以在1.5米厚冰层中连续破冰前进,可原地360度自由转动,装备各种国际先进的海洋和考察设备,可执行多样化科学考察任务。

  从2009年6月获批立项,到2019年7月交付使用,“雪龙2”号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

  1993年,我国从乌克兰购买了一艘苏联北冰洋运输补给船,经多次改造,成为中国唯一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不过,当时的“雪龙”号本身就是“高龄服役”,还是“半路改行”,科考与破冰能力都不足以满足我国极地科考的需求。

  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究员、“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曾表示,“雪龙2”号诞生前,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已经服役多年,它是由集装箱运输船经过多次改装而成的。以“雪龙”号的破冰能力,只有等到夏季两极冰川大面积融化时,才能到达考察位置,而且即使是夏季,也无法深入北冰洋中心区。其科考与破冰能力都不足以满足我们极地科考的需求,我国急需一艘更强大的极地科考船。

  “科考船除了具备抵达科考站这一运输功能外,它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搭载很多科,在海上进行长时间观测。这是我们肯定要造一艘全新的极地科考船的原因。”吴刚说。

  吴刚回忆,2009年6月,“雪龙2”号获批立项,有关方面选择国内和国外在科考及破冰方面领先的设计企业开展联合设计,同时确定新船在入级中国船级社的基本前提下,再入级一个国外相关领域资深的船级社,获得双船级。双船级意味着船舶要分别接受两家机构的检验,需要满足更多规范。

  2012年7月31日,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基本设计合同。

  吴刚介绍,中船集团第708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在需求论证、敞水性能、科考设计、智能设计,以及双船级送审上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完成了基本设计的技术审图,以及用于建造的最终详细设计等。

  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与中方进行了“朋友般的深度合作”。该公司在破冰船型等方面经验比较丰富,提供了最初的概念船型,并按合同约定承担了基本设计,以及设计建造中的重大问题咨询和指导等。

  “在众多单位的通力合作下,‘雪龙2’号项目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果。”吴刚说。2019年7月,由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造的“雪龙2”号在上海交付。

  “雪龙2”号总长122.5米,排水量约1.4万吨。它的设计建造并不是特别容易,技术难题接踵而至。比如破冰艏和侧推孔带来的气泡下泄,可能干扰船底换能器正常工作的问题;吊舱全回转推进带来的操纵安全性问题;首制船如何精准控制整船重量重心的问题。

  “‘雪龙2’号项目的实施,对我国业界极地船舶设计、建造、规范应用和完善,以及极地规则在国内有效实施方面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吴刚说,通过建造“雪龙2”号,国内掌握了双向破冰船型设计技术、PC3级破冰船结构设计技术、破冰船低温防寒设计技术和破冰船建造焊接技术,逐步建立起我国自己的极地船规则规范。

  所谓双向破冰,是指船艏和船艉均可破冰。一般的破冰船是由船艏向前破冰,可一旦遇到较厚的冰脊需要转向时,容易被冰脊卡住、难以突破。但“雪龙2”号船艉的两个大型吊舱推进器,能够360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在多冰脊的海域,就可以让船艉进行破冰,“啃硬骨头”。

  吴刚说,通过采用全回转吊舱电力推进系统,“雪龙2”号在遇到很难“拱”的冰脊时,船艉变船艏,尾部的螺旋桨能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把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这在全球尚属首次。

  据介绍,“雪龙2”号艏向破冰能持续破1.5米冰加0.2米雪,艉向破冰可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米堆积层)中不被卡住。

  另外,“雪龙2”号船体强度满足PC3级破冰船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能在1.5米厚度冰、0.2米厚度雪的海况下,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通过结构设计,“雪龙2”号安全性大幅度的提升,在极地的低温度的环境下有着非常强的防寒能力,同时也很环保。

  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在极地的11月到次年3月间进行。但拥有更强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的“雪龙2”号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科考作业的范围也一并扩大,科学家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在以前无法设立站位的位置布放仪器,开展更充分的调查和研究。

  另外,“雪龙2”号实现了WiFi全覆盖,这也是吴刚眼中最为人性化的一项设计。

  “在以前的‘雪龙’号上,一到休息时间就出现感人一幕,大家都坐在楼梯口给家人朋友发信息,因为只有楼梯口有信号。”吴刚说,“那时我就下决心,下一代的破冰船一定要加强信息通讯能力,好歹能让大家随时语音通线”号真正的完成全船WiFi覆盖、扩展到每个房间的收音广播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和智能多媒体调度(会议)系统,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大进步。

  据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船长赵炎平介绍,“雪龙2”号内部建造了一个大约160平方米的月池车间。

  “雪龙2”号的月池系统,是我国科考船上配备的首套月池系统,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月池贯穿各层甲板,并与海水相通,科能够最终靠月池,避开冰层直达海中。

  具体来看,当船在密集冰区活动时,尽管完成了破冰,仍然会有大量碎冰聚集在船身周围,很难将科通过船艉或舷外下放。此时能够最终靠月池下放仪器,避开冰层直达海中。海域环境过于恶劣时,这样操作还能消除大风浪对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威胁。此外,月池系统还配备了加热除冰装置,确保遇到意外情况时,在低温度的环境下随便什么时间都能融化冰块。

  “雪龙2”号的动力定位系统也是一大亮点。赵炎平介绍,其配置了先进的动力定位系统,能够让船停得更稳,不仅增加安全性,还有助于科学考察的顺利进行,比如有的站点需要数小时的停船调查时间,假如没有动力定位,作业过程中就容易因风浪和海流的影响偏离原位,产生观测误差。

  “雪龙2”号还装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科研人员可在船上开展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的基础综合调查观测,进行有关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雪龙2”号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是我国开展极地海洋调查与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作为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和它的国际“同行”相比处在什么位置?

  吴刚介绍,目前国际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最重要的包含:2011年交付的俄罗斯“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航速2节时破冰厚度1.5米;2012年交付的南非“阿古哈斯Ⅱ”号和2016年交付的挪威“哈康王储”号,均为航速5节时破冰厚度1.0米;2019年交付的英国“大卫·爱登堡爵士”号,航速3节时破冰厚度1.0米;预计2020年交付的澳大利亚“新南极光”号,航速3节时破冰厚度1.65米;还有建造中的德国“极星Ⅱ”号,破冰厚度大于1.5米。

  吴刚表示,“雪龙2”号在极地科考破冰船中首创双向破冰和下沉式龙骨设计,首次采用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设计,具有中国特色,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据介绍,“雪龙2”号的船体和设备上共安装了7000多个智能感应点,智能机舱能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做船体全寿命监测,智能船体可以自动进行“健康体检”,并收集船体钢板与冰面的摩擦数据,为今后设计制造新船型提供参考。

  他在命名词中这样写道:“我命名你为‘雪龙2’号,愿你:承续永恒的南极精神,满载极地人和祖国的期许,承载起极地求索的使命与担当,承载起兴海强国的光荣与梦想,面向南北两极,劈波斩浪,破冰前行,顺利平安!”

  如他所言,填补了中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空白的“雪龙2”号,正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极地的梦想,破冰前行。

  当神舟十七号飞船靠近空间站组合体,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自主研制的微波雷达承担了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过程中的测量重任。

  《指导意见》提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肢体”关键技术、技术创新体系等领域取得突破。

  为深入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加快推进“以竹代塑”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日前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等行动目标。

  我国首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也是目前全球容量最大的天然气储罐2日在中国石化青岛LNG接收站正式投用。该储罐将新增储气能力1.65亿立方米,可满足216万户家庭供暖季5个月的用气需求,将大幅度的提高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为马上就要来临的冬季供暖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刊登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姚道新教授团队成果,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层镍氧超导体的多轨道模型,并分析了其电磁性质。这一成果对于理解新型镍基超导体的微观图像和超导机理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这标志着继全球率先发现新型双层镍氧化物超导体后,中国科学家又在其机理研究上做出领先成果。

  记者从国网上海电力获悉,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通过省间绿电交易的方式,成功采购绿电800万千瓦时,可覆盖此次进博会展会期间的全部用电量。

  林某认为被告的行为侵害其肖像权,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的损失。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肖像权,应承担对应的侵权责任。

  中国联通副总经理梁宝俊介绍,中国联通打造了超过2.4万个5G应用商业化项目,其中1.2万个在工业领域,包含3500个智慧工厂。

  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其中,对于相关领域的规划和布局至关重要。

  相比地面考古调查,太空中的卫星和天空中的飞机等遥感平台为考古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对解读数千年来的考古信息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科普领域,虚拟数字人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解决当前科普存在的缺人、缺创意、缺素材的现实困境,对创新科普主体、内容和形式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也为我国科普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带来了机遇,构筑发展新优势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5G的演进和增强,5G-A的网络能力可实现10倍提升,能有效支撑5G应用规模增长和数字化创新发展。

  作为人类已知的宇宙中最快速度之一,许多超高速物理领域都少不了光的身影。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拉斯特加说,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全球领先,这背后是中国创新人才的杰出工作,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对创新的鼓励和支持。

  第六届进博会即将在中国上海举行,南非是主宾国之一。奈杜说,进博会一直受到南非出口商的热情响应,被认为是一个汇集优质买家的优质展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药研发驶入快车道,本土药企研发的药品在满足国内患者需求的同时,也开启了出海之旅。

  目前,付村村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超过90%,全村垃圾分类正确率从50%提升到80%。


米乐m6安装包

关注官方微信


沪ICP备09056669号-3